来源: 乐鱼体育苹果 发布时间:2025-10-30 12:22:42 点击量: 783
乐鱼体育总部: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向总理赠送汶川地震灾害遥感图集。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重庆市市长中科院与中国二重合作研发超大型钢锭制造和空心钢锭制造技术。
“立足四川,服务于川渝藏”,是中国科学院在成都设立分院时的战略目标。“将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优势和地方需求紧密结合、推动地方发展”,则是中科院成都分院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工作理念。
如今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以下简称成都分院)已成为西南地区具有较大规模和实力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成都分院系统除分院机关外共有7个院属单位: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都中科唯实仪器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成都分馆。
长期以来,成都分院自身的布局也很清晰,以重点地区、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基地带动板块式前进,受到了地方政府的欢迎。
时间过去了一年,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创伤正在平复。一批科学技术人员的身影在灾区奔波,他们的努力为灾区重建带来了新意。成都分院不仅在灾情发生后积极自救、组织自身力量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一年来,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实施科技重建四川的蓝图。
在成都分院的热情推动下,中科院与四川省科学技术合作进展加速,在灾区重建方面已经启动了7个有一定的影响力的项目:四川灾后重建农村宽带网络建设试点、地震灾区次生山地灾害防治与生态恢复关键技术试验示范、西南山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中国杜鹃园项目建设方案、中亚热带生物多样性与恢复生态学研发平台、“灾害心理学研究中心”建设方案和院地共建中科院成都分院新园区建议。
汶川地震对四川的信息通信网络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建设覆盖四川灾区的宽带无线网络,在灾后重建的同时,实现农村信息化,推动灾区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正是成都分院的心愿,几经撮合,四川省和中科院正在携手积极推动四川灾后重建农村宽带网络项目。
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灾区的生态恢复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当地政府。尤其是西南山区人均耕地少、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市场信息闭塞,是新农村建设难度较高的地区。
此时,成都分院挺身而出,联合兄弟院所,一连提出了地震灾区次生山地灾害防治与生态恢复关键技术试验示范、西南山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中国杜鹃园项目建设方案、中亚热带生物多样性与恢复生态学研发平台等4个与当地生态、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为解决地方政府的困境、改善当地百姓的生存空间带来了切实的帮助。
作为中科院在西南的桥头堡,成都分院依托全院整体科技力量,发挥自身在区域内的组织协调作用,不断拓宽合作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一个“大院地合作”的工作理念,即综合掌握国内外适用科技项目,发挥中科院综合科技优势,针对西南地域特色,整合院地合作资源。
“成都分院在地方扮演的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多面手的科技咨询顾问。”成都分院副院长赵永涛介绍,成都分院科技处现有10位工作人员,主要是针对技术转化、共建平台等院地合作展开工作。
乐山硅材料产业化基地此前已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过,它正是中科院与地方政府合作搭建产业平台的成功范例。为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建设创新型乐山,乐山市把硅材料产业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突破口。为支持乐山市创建国家硅材料产业化基地,成都分院积极地推进中科院技术优势与乐山硅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多次联合组织相关院士、专家进行专项调研和项目洽谈,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北京过程所等与永祥硅业、峨眉半导体材料厂等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申报组建“四川省多晶硅副产物循环利用技术中心”,解决多晶硅制备及下游产业化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实际上,围绕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需求,成都分院与地方政府频繁携手出击。几年来,成都分院先后与西南地区多个市州县、政府部门和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或计划,在重点地区搭建产业平台。
绵阳科技城的蓬勃发展,再次显示成都分院是地方的一支科技骨干队伍。当地政府对成都分院的实力很有信心,为共同促进绵阳科技城建设,绵阳市政府与成都分院签署了科学技术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的合作运行机制。双方共建了中科院EDA中心绵阳高新区分中心,促进中科院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升绵阳电子设计企业的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双方加强了NSTL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共用,建立“NSTL绵阳服务站”和“四川省科技信息平台绵阳服务站”,促进绵阳科技城信息环境的建设。
另外,成都分院还与德阳市政府展开了一同推动德阳重装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的合作。双方围绕德阳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发展特点,着力推进中科院研究所与基地企业合作,取得了积极效果。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力学所、光电所等与中国二重、东方汽轮机厂、德阳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几何计量站等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启动了合作项目。
中国科学院有一些传统,并且很早就确立了“知识、人才、科技”的工作方针。在设立了中国科学院与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合作资金之后,合作的内容、规模都有极大的延展,使院区合作进入了新阶段。
至2007年底,中科院院属成都、北京、上海、广州、西宁、兰州、昆明、合肥等地30余个研究所在西藏开展科学技术合作项目167项,其中2004年至2007年中科院共出资800万元,支持“科技工程”项目28个。中科院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派出近40名中青年科学家、管理骨干组成科技副职团队,为促进双方的合作作出了较大贡献。成都分院是通向西藏科技的桥梁和纽带,在这些科技合作中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新能源是时下全球范围内都十分受追捧的技术,成都分院结合西藏地区日照长等区域特色,为西藏同胞的生活用电带来了新的希望。
首先,为了协助西藏自治区确定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综合利用战略,成都分院积极奔走,使中科院与西藏自治区签署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合作协议,围绕西藏“薪柴替代规划”,集成中科院在太阳能发电(光伏和热发电)、风力发电、风光互补发电、生物质发电和供热、热泵供暖、太阳能采暖、建筑节能等一批很成熟的高技术成果,为西藏自治区新能源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根据协议中科院已投入300万元,在西藏4所无电学校建设了光伏发电站,总装机容量为30千瓦。
成都分院的工作很细致,有了院地合作的大的能源战略后,还从细微之处做起。为中科院电工所和藏区穿针引线,成功地将电工所的“太阳光伏发电”引入藏区,解决了西藏20多个县城、300多个乡镇的生活用电;商业推广近万套户用光伏电源和几百套户用风力发电机。共建了近130多座光伏电站和约5000套户用光伏系统。其中,那曲安多县100kWp太阳光伏电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光伏电站;双湖25kWp光伏电站海拔5100多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光伏电站;那曲安多县纳色乡村用4kWp风/光互补电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风/光互补电站。
在成都分院的积极撮合下,广州能源所在西藏科技厅大楼成功实施与应用了太阳能生活采暖系统,较好地解决了冬季取暖问题,节省了大量能源;太阳能草坪灯示范推广项目,在布达拉宫广场安装不相同的型号的草坪灯,把夜间布达拉宫广场装扮得绚丽多彩,每晚布达拉宫广场都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为古老的宫殿平添风采。
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尤其是在中国,由于科技体制、思想认识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科技成果转化率非常低。成都分院也毫无例外地遇到了这一瓶颈。
“科研成果和地方企业对接不顺畅,其中也涉及到地方经济实力这一主要的因素,我们的有些技术在沿海城市推广得很好,在西南地区同样的成果转化有时就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我们分析这和当地的经济实力有关。”赵永涛说,成都分院为此依照地方现状改变思路,分析地方支柱产业,将科学技术合作项目从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两个层面展开。
在重庆,成都分院这一思路得到很好的实施。他们重点围绕重庆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生态环境建设、生物医药、化工材料等领域开展合作。
在装备制造业中,闻名遐迩的重庆嘉陵集团首先跃入成都分院的眼中,成都分院在充分考察了解嘉陵集团的科技状况后,再从兄弟院所寻找适合的技术。终于在2001年,成都分院这个“红娘”如愿以偿,嘉陵集团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联合开发了国内第一条摩托车车架机器人柔性焊接生产线,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减轻了工人的工作强度,还带动了长安、宗申、隆鑫等大规模的公司集团广泛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该项目已被列为国家“863”计划和重庆市重点科技计划、重点技术改造计划。该项目的实施,累计为公司能够带来近2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了重庆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
另外,在成都分院的积极推动下,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与中国二重合作启动的“超大型钢锭制造和空心钢锭制造技术”项目进展顺利,500吨大钢锭的制造技术,已完成模具设计和订购工作;100吨空心钢锭制造,已完成模具制造将进入铸造阶段;200多吨大轧辊的模拟仿真计算核电用转子的模拟计算研究,已部分进入工艺设计阶段。
一方面积极推动兄弟院所的科研成果在西南地区开花结果,另一方面成都分院也充分的发挥自身作为国立研究机构的优势,依照地方需求,攻关技术难题。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与四川维尼纶厂合作进行的“乙炔法醋酸乙烯固定床新型催化剂及其工艺研究项目”,就是在原有催化剂和工艺基础上,将催化剂的时空收率提高20%,年新增醋酸乙烯产量1.8万吨,年新增产值1.08亿元,年新增利税1840万元。
在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教育培训项目的支持下,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与重庆大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合作进行“黄曲霉素预混剂”、“精细育种工程提高洛伐他汀发酵单位技术”、“黄精低聚糖软膏”等项目的开发研究及工业化生产。其中,精细育种工程提高洛伐他汀发酵单位技术项目实现年度出售的收益2465万元,利税450万元;黄曲霉素预混剂现已达到年产500吨的生产能力,实现年出售的收益1200万元,利税240万元。
中科院成都有机公司与西南合成制药总厂合作的“VE中间体新型氢化催化剂的开发及应用”项目,采用新型催化剂后,产量达到2000吨,每公斤VE中间体产品成本下降10元,新增利税2000万元;“高含量VE缓释微球粉制备技术的开发研究”已完成中试,近期将达到年产50吨的生产规模。该所与重庆医药工业研究院联合开发的“治疗抑郁症的二类新药瑞波西汀”,已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成果以500万元转让给重庆药友集团生产,年产值达2500万元。
对于这些成绩,成都分院院长彭宇行认为:“国立研究院所就是要有这种敢啃硬骨头的精神,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由于地处西南,成都分院各所对于当地的农牧业十分关注,通过自身多年坚持不懈地科技攻关,为地域特征突出的西南农牧业作出了诸多贡献。
其中,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的科研人员注意到,西藏青稞都会存在易倒伏、抗病抗逆性差、产量低等问题,由于小麦品质差,当地民众很少食用,致使积压小麦数亿公斤,已经严重影响到西藏农民的收益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于是,成都生物所分别对 “西藏抗病、优质专用青稞选育及应用”和“分子育种选育西藏糯小麦”进行了攻关研究,经过研究人员多年的努力,最终从源头上解决了西藏青稞品质差和产量低的问题,改变了西藏小麦的品质。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根据地区牧业特色,承担了“利用胚胎生物工程技术保护牦牛和野牦牛品种资源,提高西藏牦牛生产性能研究、示范与推广”项目,填补了牦牛生殖生物学的某些空白,优化了牦牛品种,提高了牧民的经济收入。
三峡库区的生态牵动着数亿中国人的神经。中科院成都山地所联合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中科院植物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西南大学,与开县合作实施的“三峡库区生态农业与环境保育技术试验示范”项目,被列为中科院知识创新、科技部科技开发和重庆市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项目总投入5000万元,建立果草畜生态果园3万亩,带动2万农民人均年增收800元。该项目的实施,不仅为三峡库区的移民安置和农业综合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和实用技术,而且通过院地双方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库区生态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示范样板。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培育的优质小麦新品种“川育15”、“川育21”、优质水稻品种“Ⅱ优746”、“金优10号”、“六优1065”、“金优2248”,已在四川大面积推广应用,农田每亩增产15%~20%,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8亿元/年。该所还与四川龙蟒集团合作完成“s-诱抗素的产业化”,在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了天然脱落酸的工业化生产,并已在国内外推广使用5000万亩。2008年实现销售额近1100万元。“s-诱抗素”还被授予“四川省高新技术创新产品”的称号。
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目前成都分院已经掌握了一套完善的院地合作、科技转化的本领,即对国内外的科技成果,都要充分了解,通过专业技术人员来梳理、整合、学习、认识成果,然后“对症下药”。
发挥中国科学院的总体优势,结合地方特征,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正是成都分院人执著追求的使命。
下一篇: 深度天极网_智能设备_智能手表